Search
Products
Community
Markets
News
Brokers
More
IN
Black Friday sale
Up to 70% OFF
Community
/
Ideas
/
20200413~20200417 只有股市相信V型反轉,但還是要尊重一下技術
S&P 500 Index
20200413~20200417 只有股市相信V型反轉,但還是要尊重一下技術
By eddy121384
Follow
Follow
Apr 20, 2020
2
Apr 20, 2020
本週美股延續過去兩週以來的強勢,忽略糟糕的經濟數據持續反彈,SPX500於週一小跌獲得10日線支撐後,通週上漲5.81%。截至週五收盤,SPX500已自3/23日低點反彈31.36%。儘管美國的新增病例數有再度上升的趨勢,但在美國總統川普通過重啟經濟的指引並希望各州盡速解除封鎖且有部分的州響應(希望在5/1)後,股票市場熱烈期待美國經濟在經濟重啟後能有報復性反彈。整體而言,股票市場自二月底創下1930年代以來最快速的下跌後緊接著創下同樣自1930年代以來最佳的雙週表現。快速大跌後的大漲,加以市場無視各種經濟數據利空、聚焦全球疫情趨緩及政府政策刺激,讓多頭認定股市最糟的狀況已經過去。然而在現階段要判斷市場多空及經濟是否觸底是困難的,仍須保持謹慎,主要原因為疫情的感染規模及經濟封鎖造成的失業規模所產生的蝴蝶效應仍難估計。首先是疫情的感染規模,在全球超過200萬人感染的狀態下(還不計入許多開發中國家有未檢測的黑數),要快速完全回復病毒爆發前的經濟活動是極其困難的(比方國際間的往來就難恢復),尤其以新冠病毒的高傳染力,只要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再次快速爆發。所以經濟或許部分重啟,但要人民當作沒事一樣大規模的恢復經濟活動,有些過度樂觀。其次是失業,如果以初次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估計,美國目前失業人口已超過2000萬人,失業率也超過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好的方面看,當前受影響的主要在於旅遊、餐飲等彈性較高的工作,或許經濟活動部分重啟後,彈性較高的工作可能有部分恢復。然而,2000萬的失業規模,不可能全部都是這類容易進出的職業,應包含了其他摩擦時間較長的工作。另外從勞動需求來看,本波失業率快速上升是因為疫情使勞動需求快速下滑,而經濟解封後勞動需求能否同樣快速回升仍待觀察。企業徵聘端看對未來獲利前景的預估,如前景悲觀或不明,或著企業本身的資產負債表已於目前的經濟封鎖遭到嚴重破壞而在財務上面臨困境,很難想像企業在逐步解封後也可以當作沒事一樣把上個月炒掉的人再通通找回來上班。如果企業的人力需求無法同步回升,那失業人口仍將面對收入上的困境,必須減少消費;仍有工作的人也可能減少支出以防萬一哪天工作不保,而人民減少消費又會回過頭來打擊企業的獲利前景,形成死亡循環。易言之,我們認為疫情或許趨緩,經濟可能解封,但要快速回到爆發前的熱絡有其難度(疫情爆發前美國的就業處在近10年最好的狀態)。經濟接下去的主要挑戰在如何處理如此龐大規模的失業,如果失業處理不好,就算疫情結束,經濟仍有很大的機會持續蕭條。
從其他市場來看,對經濟前景的預期似乎就沒有像股市這麼樂觀。首先看利率市場,美國10年債利率在上週三下跌後,在0.60%~0.69%的區間震盪。利率大跌,股債同漲可能有部分是反映低利率及無限量QE的因素,但也有可能是債券交易員對未來景氣看法較為保守的關係。同樣在原油市場,油價在過去一週快速下跌至20年來最低水準,雖然5月合約跌幅部分受到轉倉的賣壓拖累,但遠月油價雖未破底,也沒有反映如同股市對經濟般的樂觀,仍在低檔盤旋;銅價雖自3/20低點反彈近15%,但仍未脫弱勢格局。綜合來看,當前僅有股市反應經濟將在下半年V型反彈,其他市場仍對未來保守看待。目前傾向認為股票市場的快速反彈是在反映2009年3月V型反轉的政策經驗,就像本次疫情起初在中國爆發時美股不跌,甚至創新高,也是反映2003年SARS在夏天消失後經濟活動快速恢復的經驗。然而歷史終究只是相似,不會完全重演。1929年10月股市於2個月內崩跌44.31%,在後來的5個月內反彈了46.77%,但自1930年4月達到高峰後又開啟了3年的空頭,跌幅82.75%,同時為全球經濟史上最恐怖的失業潮。話雖如此,當前美股的技術線型無論在日現或週線的格局依然偏強,仍須尊重,惟現階段反彈幅度已高,追價仍須謹慎。
Chart Patterns
Technical Indicators
Trend Analysis
eddy121384
Follow
Disclaimer
The information and publications are not meant to be, and do not constitute, financial, investment, trading, or other types of advice or recommendations supplied or endorsed by TradingView. Read more in the
Terms of U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