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Products
Community
Markets
News
Brokers
More
IN
Get started
Community
/
Ideas
/
【缠论技术贴】从ETH最近24小时走势普及一下如何把握趋势行情的转折点与第一类买点
Ethereum / Tether USD
Editors' picks
【缠论技术贴】从ETH最近24小时走势普及一下如何把握趋势行情的转折点与第一类买点
By jsqking99
Follow
Follow
Updated
Jan 29, 2021
3
6
28
28
Jan 27, 2021
缠论趋势定义:在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中,某完成的走势类型至少包含两个以上依次同向的缠论走势中枢,就称为该级别的缠论趋势。该方向向上就称为上涨,向下就称为下跌。
从15分钟走势类型看,以太坊从25日9:00到26日23:00走了一段标准的两中枢趋势向下行情,形成了两个1小时中枢(黑色框)。
在这一段走势中,产生了15分钟级别的趋势背驰,产生了15分钟级别的第一类买点,一小向下一笔结束,向上一笔开始,具体来看:
(1)链接两中枢的A与B两段15分钟对向下两笔,B小于A。
(2)MACD中后一段红色柱子面积小于前一段红色柱子面积。
(3)MACD黄白线在第二中枢形成过程中向零轴贴近。
(4)MACD黄白线交叉点上抬。
符合以上特征的基本就可以判断为一段趋势行情的终结,离开第二个中枢的15分钟向下笔的低点就是15分钟级别的第一类买点。相同的方法可以找更大级别的第一类买点。
【注意事项】以下跌为例
(1)首先要找到同级别的中枢。即相邻两个中枢的级别必须是一致的。很多人只看MACD的背离就买入,但是后面价格继续下跌,这就是两个相邻中枢级别不一样导致的。
(2)MACD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贴近零轴,如果没贴近零轴就说明相邻两个中枢的级别大概率不是一个级别。
(3)后面的红色柱子的面积必须要小于前一个红色柱子的面积,如果不小于甚至大于就说明这个趋势没有结束,后面还会在第二个中枢下面继续形成一个中枢。
趋势背驰的产生,会使价格必然回到最近的一个中枢中,这是可以几乎绝对保证的。
如果价格进一步直接突破中枢上沿,那么后面的第二类买点和第三类买点将会重合,这就是一个标准的V型反转。
说一下级别的问题。
做交易首先要确定自己的操作级别,级别的最根本的前提,没有之一。经常有人在一个日线级别的大买点中买入,但是一个15分钟级别的上涨就跑掉了;或者在一个15分钟小级别的买点中买入,拿着不走,最后在大级别的下跌中割肉止损。这些都是级别不清晰的现象。
最后,请打开日线图,大家可以看一下目前周线级别的相邻两个中枢有背驰的预期没有,如果没有,那么还在担惊受怕什么。
Jan 29, 2021
Note
还是感谢大家的热心关注,本人本帖的目的主要是从缠论的视角提供一个解读行情和走势的思路,并不是要证明缠论本身怎样怎样,缠论本身的好坏对错以及作者其人早年已经有过充分的论仗了,如果不是技术层面本身的探讨,这里就不一一回复了。
我一直以为做交易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找到那个更完美的自己,因为在交易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自己在人性上被放大了的弱点,通过交易可以慢慢去塑造它,改变它,最终让自己更加完美,一个更完美的自己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也会更加优秀。
可能有人曾经接触过缠论并因此亏了钱,或者有人甚至都没有完整的读过一遍缠论的原文就嗤之以鼻。只能说怨恨和傲慢是人性的弱点,放在交易中就更是,亏了钱怪消息、怪工具、怪狗庄!观察市场时看不到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对其他方法和观点不屑一顾。这些人性的弱点不改变,交易的水平也不会提升,这已经不仅仅是工具本身的问题。
缠论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理念,这种工具和理念究竟怎么样最终还是看使用这个工具和理念的人。学习一种理论和一个工具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好,哪怕只有一点点启发,我觉得那就够了,至于理论以及提出理论本身的人怎么样,又何必太在意,正邪善恶最终还不是在自己心中。
Trend Analysis
jsqking99
Follow
Related publications
【缠论ETH】以太坊即将蛟龙出水,步入星辰大海。不要整天都是那点儿通道和阻力。
by jsqking99
【缠论ETH】1.25日,从15分钟级别的显微镜视角下看,ETH启动前为数不多的上车机会在哪里。
by jsqking99
Disclaimer
The information and publications are not meant to be, and do not constitute, financial, investment, trading, or other types of advice or recommendations supplied or endorsed by TradingView. Read more in the
Terms of U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