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Products
Community
Markets
News
Brokers
More
IN
Get started
Community
/
Ideas
/
看跌油价的基本逻辑
CFDs on Crude Oil (WTI)
Short
Editors' picks
看跌油价的基本逻辑
By v-hlwchj
Follow
Follow
Updated
Aug 2, 2021
1
9
18
18
Jul 17, 2021
原油|政治博弈工具
原油这个品种,坦率的讲, 极端情况下,可以跌的让你连内裤都没得穿。
去年疫情全球大爆发时,不就超出所有人的认知,油价在期货市场跌成了负价格。原油宝事件都没忘吧,一些投资者深受其害,现在看着70多美元一桶的价格,心里阴影面积贼大。
原油作为大宗商品之王,它的背后可不只是作为金融衍生品供大家投机、投资那么简单。首先参与者就相当的复杂,然,其背后具还有极其浓厚的政治色彩,也是产油国之间政治(利益)博弈的工具。
所以当中东发生地缘政治亦或者被制裁相关的事件时,油价就会上天入地,此时散户的安全边际将会大大降低,有的是一觉醒来倒欠银行几百万、上千万,更多的套路情节则是周末搞事情,周一醒来睁眼即爆仓,残酷至极。
对于这个品种我碰的也很少,有好的机会而且自认为比较确定的机会才会去试探性的介入。总体来讲,时间拉长传统能源我是长期不看好。最起码未来一两年对于油价我是不看好的。
原油三巨头|美国、俄罗斯、沙特
石油三巨头是美国、俄罗斯以及沙特,三家的日产量都是千万桶级别的,这三家的原油产量大概占了全球原油产量的40%左右。然后就是欧佩克成员国占30%。
中东石油资源储藏相当丰富,石油是什么?就是money,就是权力,谁控制了石油,那就等于说控制了所有国家。要不然,美元怎么可以横行霸道收全球铸币税这么多年,石油美元是挂钩的,所以对于想挑战以美元结算石油体系的产油国也都无一例外的被美国狠狠的敲打和制裁。
当年伊拉克不就是因为萨达姆想用欧元结算石油才搞得民不聊生嘛!最后萨达姆也成了巩固美元霸权的炮灰。所以中东产油国经常发生擦枪走火的事情也就不奇怪了。
这后背几乎全部都会有美国的身影!几乎所有的事都和美元结算石油有关系。阿富汗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马海岛战争等等都是美国为了美元而战。战争亦或者金融战可以让全球对美元的需求快速增加,转嫁债务,所以很多事情也自然就清楚了。
沙特和俄罗斯的石油开采成本是比较低的,沙特的开采成本在5美元一桶上下,加上七七八八的运输成本则在10-12美元一桶左右。俄罗斯的差不多在20-23美元一桶左右,美国的页岩油开采成本最高,大概在40-45美元一桶。
看到这大家会想到什么?可能你会认为沙特和俄罗斯的开采成本那么低,以现在的油价他们一定很赚钱吧,其实不然。
沙特和俄罗斯的财政收入都是靠着油过活的,当然他们也知道长此以往不能这样过度依赖石油出口去增加财政收入,所以也在不断发展其他产业来创收。但是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现在依然高度依赖是有出口收入。
经过一些数据的查证,沙特和俄罗斯是相当希望油价保持在70-80美元一桶的,这样他们才能达到财政收支平衡,日子过得才会舒服,尤其是沙特的那些王子们的每个月几万美金的生活费,要不然没法维持奢华的王子生活,沙特的财政也会产生巨大的赤字。
但是这种好过的日子,随着2014年美国页岩油的技术革命以后,一切变了样,美国页岩油的生产成本降到了大概45美元一桶,产量也由原来的500百万桶每日,一下提到高了1200万桶每日,沙特和俄罗斯再也回不到油价80美元一桶的日子了。
从此也打破了欧佩克+俄罗斯抬高控制油价的格局,2014年高高在上的油价也从100美元/桶被打到最低26美元一桶的价格。
美国则不然,美国综合实力很强,不存在依靠石油出口增加财政收入过活的情况,现在页岩油开采的技术已经是相当成熟了,而且日产量是媲美沙特和俄罗斯的都是千万桶级别的日产量,所以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只要油价在45美元之上,都会开足马力生产,这也导致了油价很难像沙特和俄罗斯希望的那样维持在70-80美元一桶。
这样一来就好玩了,油价只要在45美元以上,美国每天就是千万桶的生产。只要美国每天千万桶的生产,你觉得俄罗斯傻吗?沙特傻吗?难道两个二傻去自己减产,把市场份额留给美国?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换做是你,你干吗?
可能有的人会问,美国为什么不组织整个俄罗斯、欧佩克一起把油价抬上去,大家一起享受高油价的滋润呢?
你要知道,油价如果一直维持高位,这对经济的发展没有好处的,原油是大宗商品之王,社会发展、经济活动中哪个方面的价格不受原油的影响。
如果现在油价100美元一桶,你知道大家的生活用品价格要涨多少,你家汽车加满一箱油要多出多少钱,通胀会有多高?再说现在因为疫情的原因,由于货币大超发引起的货币通胀已经高的可怕了,后面还让油价继续涨?继续对通胀火上浇油?很多事情,没搞清楚底层逻辑前,不能老是屁股决定脑袋。
所以特朗普执政的时候,经常说油价太高让沙特去增产,现在拜登上台虽然对传统能源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但是美元和石油的逻辑不变,美国就不可能让自家的页岩油产能一直下降把市场份额白白送给俄罗斯和沙特。
屁股决定脑袋的人太多
什么是认知?你主动思考获得的真理、经验、方法论是认知,你道听途说装进脑袋里的东西那不叫认识,最多就是浆糊。
所以油价维持在50-55美元/桶的价格,大家都有钱赚的基础上是比较合理的,也是三家动态平衡的点。
从数据上看,美国的页岩油生产已经恢复到了差不多接近1150万通的日产量了,后面将继续增加,这个时候你想想,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和俄罗斯会继续自己减产便宜美国页岩油?
另外说说俄罗斯,俄罗斯这么多年,嘴上说减产,暗地里一直在增产,真减产的次数少之又少。这和俄罗斯的经济机构有关系,一来是俄罗斯财政收入极度依赖石油出口,二是一些历史遗留的恩怨!
1970年代,苏联以工、农业为主的经济开始衰退,石油成了救命稻草。
1973年和1979年石油危机中,油价暴涨,苏联开采了西伯利亚的巨量油藏,石油出口增加22%,石油收入暴增270%,不仅喂饱了不断扩大的城市人口,还资助着它在阿富汗的战争。
但好景不长,1985年9月13日,沙特终于答应美国压低油价的要求,同时为了夺回失去的石油市场,决定大量增产。
1986年,沙特日产量从不足200万桶,飞升至近1000万桶,油价最低跌到8美元/桶。同时,美国大力推行“弱美元”政策,不断抛售美元,12个月内美元贬值25%,苏联卖油的收入急剧收缩。但美国推出“弱美元”政策前是有提前通知沙特的,这还使它在外汇市场上大有收获。
苏联遭受致命一击,石油年收入损失近200亿美元,随后经济崩溃,最终政治命运也被改写。所以时至今日,仍有经济学家认为1985年9月13日那天是苏联解体的导火索。
俄罗斯这么多年处心积虑、韬光养晦得发展经济、丰富产业机构,不断去美元化,不断地把政府负债降低,都是为了有一天夺回原油市场份额,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去年的沙俄石油价格战也是细思极恐。
俄罗斯基本上已经完成去美元化了,未来美国想再去经济上制裁,也不是易事了,所以我认为俄罗斯只会一直偷偷增产,不会真正的去减产。
在疫情之前,需求正常,油价尚且如此,更何况现在疫情并没有完全恢复,全球产业链和产能也都没有恢复正常化水平,加上美联储未来的货币收紧加息,那其他国家呢?是不是也要跟着加息,加息也会限制产能的恢复和释放。
另外一些人很喜欢根据数据利空、利多去交易,比如EIA报告,不能说这些数据都很扯,但是如果你按照这个去做,最后也是裤衩不剩。
还有一部分人看原油的库存数据,这个都不是绝对的,存在很多的马后炮嫌疑,你看到这些数据以后都不知道的是行情都已经提前走完了。
然后你在那傻傻的说,为什么利空却涨啊,利多却跌啊!我只能对你露出鬼魅的如蒙娜丽莎般的微笑。
.......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有不少媒体都在唱多油价,尤其是高盛,高频唱多。两天一小唱,三天一大唱。
我的观点是这些消息不去听,不去看,就算看了,你要有筛选信息的能力。符合自己认知的就去坚持,就算错了,也是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是永远的只知道,道听途说,自嗨型的自以为自己知道什么!
真正帮助你赚钱的思维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绝不是以为自认为自己知道什么。很明显,对于油价我是看空的,。当然这其中仓位管理和加减仓节奏是要好好规划和把握的。
唯一能让油价起来的就是战争!美国打出美元需求,发动金融战,美国故技重施搞转嫁债务。
但是这也是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所有人的工作、生活、资产都会受到波及,穷人则会更惨!
从侧面也反映出,黄金涨的越高,油价越高,都代表着高通胀、经济的衰退和萧条,绝不是好事,所以站在客观的角度,我是不希望这两个东西涨价的。全球经济的增长恐怕力不从心。
你呢?还觉得油价现在是牛市吗?说出你的论证去支撑你的观点.....
Aug 2, 2021
Note
对原油看空观点没变。
Beyond Technical Analysis
Fundamental Analysis
Trend Analysis
Crude Oil WTI
v-hlwchj
Follow
野生货币研究者,学会纠错,减少犯错,发现趋势,遇见美好。
wechat:hlwchj
公众号:互联网催化剂
weibo.com/1882926032/profile?topnav=1&wvr=6
Also on:
Disclaimer
The information and publications are not meant to be, and do not constitute, financial, investment, trading, or other types of advice or recommendations supplied or endorsed by TradingView. Read more in the
Terms of Use
.